重!沪深广磁悬浮来了!东莞有望在这里设站!
重!沪深广磁悬浮来了!东莞有望在这里设站!
广东的国土空间规划已经从2020年到2035年了!
深圳都市圈等五大都市圈和沪深广磁悬浮都来了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公众版,解读展示未来十五年的土地空间布局。根据该计划,该省的常住人口将平均每年增长约115万,到2035年达到1.3亿。同时,京港澳高速磁悬浮和上海(深圳)-广州高速磁悬浮通道将预留在省级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广东首次提出预留建设沪(深)广高速磁悬浮通道。深圳到上海大约1500公里。如果时速600公里,与深圳、上海沟通大概需要2.5个小时。深圳离北京大约2200公里。如果乘坐京港澳高速磁悬浮列车,3.6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北京,比高铁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
作为两列磁悬浮列车的核心城市,宽深磁悬浮列车有望提前建成。据此前媒体报道,预计将率先建设深广段,预计将设米香湖、东莞Cladi、广州东站三站。
总体定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锋区
根据规划介绍,我省从2019年7月开始组织编制《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围绕“一核一带一区”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全面建设安全、繁荣、和谐、优美的优质土地。规划陆地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47万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广东下一步的总体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业区、优质发展引领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开放包容智慧宜居家园。
在上述总体定位的指导下,规划提出建设更具可持续性和弹性的安全用地,实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个经济、集约、绿色、低碳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形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弹性化、安全化的广东全面建成。
规划要点
一个
2035年,珠三角地区人口从2018年的6301万增加到2035年的8440万,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90%。
2
以特大城市和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重点,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建设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街都市圈、沾毛都市圈五大现代都市圈。
三
围绕“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规划提出沪汕深广(沪深广高速磁悬浮)、京韶广佛珠澳(京港澳高速磁悬浮)、阳江珠深高速铁路(赣深客运专线西延)、琼州海峡通道等磁悬浮线路。
湛江-云浮-佛山-台山也规划了一条高铁(沿海-粤北线)连接阳江-珠海-深圳高铁。
规划范围和时限
规划范围包括17.97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含8100公顷岛屿)和6.47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含东沙群岛及其海域)。规划期从2020年到2035年,展望本世纪中叶。
城市空间: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广东省人口变化的规划预测
人增长到2035年的1800万人。国土空间:
一核两极多支点
规划提出未来广东将形成“一核两极多支点”的空间格局。
“一核”指未来将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作用,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
“两极”则包括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育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推动港产城有效衔接联动协同,把东西两翼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增长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多支点”则意味着未来将建设若干个重要发展支点,增强汕尾阳江的战略支点功能,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载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增强韶关,清远,云浮,河源、梅州等北部生态发展区,地级市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
强化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引擎功能
构建五个现代化都市圈
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强化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引擎功能,促进香港- 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支撑形成组团式、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以超大特大城市以及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 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建设广州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5个现代化都市圈。以都市圈为主体形态推动强核筑带、带动北部融湾,促进城际空间功能协同一体。
构建“东联海西经济区、西接北部湾城镇群、北通长江中游城市群、南衔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区域协调策略和空间安排,推动构建深度融合、协同共享的区域发展大格局。
空间保护:
一链两屏多廊道
生态保护方面,规划提出将打造“一链两屏多廊道”的自然格局。
“一链”指南部海洋生态保护链,未来将以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海湾,海岛等要素为主体,加强陆海生态系统协同保护和修复。
“两屏”指北部环形生态屏障和珠三角外围屏障。未来广东将筑牢以南岭山地为核心的北部环形生态屏障和以山地森林为主体的珠三角外围生态屏障,强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多廊道”指通山达海的生态廊道网络系统,未来广州将加强与重要河流水系和主要山脉为主的生态廊道保护和建设。
交通:预留京港澳高速磁悬浮和沪(深)广高速磁悬浮通道
规划提出广东将预留6大重要交通廊道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规划提出将预留6大重要交通廊道,包括京港澳高速磁悬浮、 沪(深)广高速磁悬浮、北部生态发展区快速铁路、粤北至沿海经济带快速铁路、琼州海峡通道、粤东至粤西沿海高铁。
另外,未来广东还需要完善滨海旅游公路、南岭生态旅游公路、特色航道和陆岛码头等设施建设。优化城市道路布局,提高路网密度,合理分配道路空间资源。稳步提升国、省道提质升级,提升县道、乡村公路技术等级和覆盖率。
构建“12312”交通圈
率先建设 磁 悬浮深圳-广州段
围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一核一带一区分别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区域发展格局,规划提出,上海-汕头-汕尾- 深圳-广州、北京-韶关-广州-佛山-珠海-澳门的磁悬浮线路,还有阳江-珠海- 深圳高铁(赣深客专西延线)、琼州海峡通道。
湛江-云浮-佛山-台山也规划了高快铁路(沿海-粤北线),对接阳江-珠海- 深圳高铁。云浮-阳山-新丰-河源也规划了一条高快铁路(北部线).
六大重要廊道:
广州、 深圳、香港、澳门这四个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的主核心。而汕头、汕尾、佛山、珠海等城市是规划磁浮线路的必经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汕潮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内部,1小时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至粤东西北地区,2小时交通圈。
公共服务:城镇教育设施用地不低于3平方米/人
规划提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保障未来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城镇教育设施用地配置原则上不低于3平方米/人,每个社区生活圈至少布局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院;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
以步行可达距离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元,按合理的服务半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在城镇密集区基本实现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构建包括“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在内的品质公园体系,织密城市绿地网络,优化城市绿地布局,为市民创造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筑造开放活力的海洋空间
建设根据活力、魅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力争到2035年形成2-3个万亿级、3-4个5000亿级的海洋产业集群,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珠三角港口岸为核心、粤东和粤西港口岸群为两翼,引导港口集群化发展,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门户。
构建世界先进制造业高地
优化“一核一带一区”产业空间布局:
珠三角核心区: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优化形成“走廊+集群+平台”的网络化产业空间布局;
沿海经济带: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重点保障临海、临港产业集群和重大产业项目空间需求;
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生态优先、适度集聚,“据点式”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工业园。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公众版)
来源 | 莞香花开综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南方都市报、蛇口消息报、深圳梦等
编辑| 章和
◆